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。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,其治愈率和生存期已显著提高。但乳腺癌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身体,它还涉及心理、社会角色和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。因此,我们应当以“全人健康”的视角,全面认识并应对乳腺癌。
一、认知篇:走出对乳腺癌的误区
尽管乳腺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,但仍需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,建立科学、理性的疾病认知,这是非常关键的。
首先,乳腺癌并不等于“绝症”。目前,通过早期筛查和综合治疗,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已超过90%。即使是晚期患者,也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以控制病情、延长生命,并提升生活质量。我们依然强调“早发现、早治疗”,这样可以抓住最佳治疗时机,在肿瘤尚未扩散时进行干预,以较小的健康和经济代价,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。这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根本途径。
当然,很多患者在确诊后会产生自我怀疑:“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?”“别人会怎么看我?”“会不会拖累家庭?”。这种心理压力,常伴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“病耻感”,它不仅加重痛苦,还可能影响患者及时就医。但科学研究表明,乳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主要包括:性别、年龄、家族史、基因突变、激素暴露时间、肥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。确立对疾病的科学认知,是实现精准治疗与康复的关键前提。 唯有基于科学的疾病观,才能为治疗路径提供正确指引。
展开剩余75%二、手术篇:理性看待手术选择
目前,手术仍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,但不少患者对手术方式存在误解。比如,有人认为“切得越多越安全”,觉得保乳手术更容易复发。事实上,对符合条件的早期患者来说,“保乳手术 + 放疗”的长期生存效果与全乳切除相当。复发风险主要与肿瘤特性及后续治疗是否规范有关,而不只是手术方式决定。保乳手术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,能最大限度保留乳房外观,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更友好。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、位置、数量以及患者的意愿进行综合评估,最后制定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。还有一些患者拒绝乳房重建,认为“重建只是为了好看,又有风险,还可能影响治疗”。实际上,乳房重建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,其意义远不止于外观:它有助于恢复身体完整感,减轻心理创伤,对自尊心有积极影响。成熟的重建技术通常不会耽误化疗、放疗等后续治疗,也不会影响复查和监测。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,重建手术的风险是可控的。患者应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,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重建方式。
三、预后与康复篇:实现“全人健康”
成功治疗只是第一步,全面康复才是最终目标。
康复应涵盖以下几个维度:
1. 身体康复:
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肢淋巴水肿,需提前预防,避免在患侧抽血、测血压或提重物。可通过专业手法引流、压力治疗等方式进行管理。循序渐进地开展肩关节活动,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。坚持健康饮食、适度运动、规范治疗和良好生活习惯,是长期康复的基础。
2. 心理与情绪康复:
确诊后的震惊、恐惧、治疗中的压力、康复期对复发的担忧,以及“幸存者内疚”,都是常见反应。要学会接纳情绪变化,主动寻求心理支持。心理咨询、认知行为疗法、正念练习,或与病友交流,都能有效缓解心理负担。面对重返社会、工作、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变化,也需要逐步调整和适应。
3. 长期随访与复发监测:
坚持定期复查,按医嘱完成临床、影像和血液检查,及时监测复发、转移及治疗副作用,注意第二原发癌的风险(如对侧乳腺癌或卵巢癌),保持警惕并遵循医生的筛查建议。对晚期患者,治疗目标是以控制病情、减轻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为主,实现“带瘤生存”需要全面的心理、症状及生活管理。
总结:走向“全人健康”
乳腺癌是一场身心挑战。战胜它,不仅是要清除癌细胞,更意味着在身体、心理、社会乃至精神层面实现重建与康复。我们应科学认识疾病,主动破除误解,减少不必要的恐慌。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,尊重患者的个人选择,关注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,积极管理身体、情绪、社会功能及性健康等多方面问题,整合医疗、心理及社会支持资源。最终,我们希望每一位经历乳腺癌的人,不仅能“活下去”,更可以“活得好”,找回属于自己的生命色彩与尊严。
撰写:徐贵颖
排版:CAOPS
审稿:尹健
科普专家介绍
徐贵颖 教授
吉林省肿瘤医院乳腺二科主任、主任医师
吉林省第十六批次有突出贡献专家
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
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常委
中国抗癌协会第十届乳腺癌委员会委员
中国临床肿瘤学(CSCO)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
吉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