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肾地黄六味方,蒺藜薄荷天冬襄。苦茗地骨枸杞藏,泻火明目效验彰。
补肾地黄丸方解药物组成基础方:六味地黄丸(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、泽泻、牡丹皮、茯苓)加味药:薄荷、天冬、苦茗(茶叶)、地骨皮、枸杞子、白蒺藜
方义解析1. 君药——熟地黄
性味归经:甘、微温,归肝、肾经。
作用:滋阴补肾,填精益髓,为补肾阴之核心药物。
配伍意义:肾阴为五脏阴液之本,肾阴足则肝血充,目窍得养。
2. 臣药——山茱萸、山药
山茱萸:酸涩微温,补肝肾,固精气,助熟地黄补肾填精。
山药:甘平,健脾益肾,固护后天之本,使补而不滞。
配伍意义:三药(熟地、山萸、山药)合称“三补”,共奏补肾、肝、脾三阴之效,奠定全方补益基础。
3. 佐药——泽泻、牡丹皮、茯苓
泽泻:利水渗湿,泄肾浊,防熟地黄滋腻碍胃。
牡丹皮:清热凉血,散肝经虚火,制山茱萸之温涩。
茯苓:健脾渗湿,助山药健运中焦。
配伍意义:“三泻”祛邪扶正,补中有泻,滋而不腻。
4. 加味药解析(1)枸杞子
性味归经:甘平,归肝、肾经。
作用: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。
配伍意义:增强补肾养肝之力,直接针对目睛失养之病机。
(2)白蒺藜
性味归经:苦、辛,平,归肝经。
作用:疏肝解郁,祛风明目,退翳止痒。
配伍意义:疏肝以明目,兼散目窍风热,治标(目赤、翳障)与治本(肝肾亏虚)兼顾。
(3)天冬
性味归经:甘、苦,寒,归肺、肾经。
作用:养阴润燥,清肺生津。
配伍意义:滋肾阴、清虚火,防阴虚火旺上灼目络。
(4)地骨皮
性味归经:甘、寒,归肺、肝、肾经。
作用:凉血退蒸,清肝肾虚热。
配伍意义:协同天冬清降虚火,治骨蒸潮热、目赤涩痛。
(5)薄荷、苦茗(茶叶)
薄荷:辛凉,归肝、肺经,清利头目,疏散风热。
苦茗:苦、甘,微寒,清头目、降火、利尿。
配伍意义:轻清上行,引药入目窍,散风热、降虚火,缓解眼干、目赤。
配伍特点补泻兼施:以六味地黄丸“三补三泻”为基础,补益肝肾之阴为主,佐以渗湿泻浊,防壅滞。
标本同治:
治本:熟地黄、山茱萸、枸杞子填补肾精,固本培元。
治标:白蒺藜、薄荷、苦茗疏风清热,清利头目,缓解目赤昏花。
升降相因:
升:薄荷辛散上行,引药入目。
降:地骨皮、天冬清降虚火,防热邪上扰。
肝肺肾同调:
天冬养肺阴,地骨皮清肺热,肺气肃降则津液输布于目;
白蒺藜疏肝,枸杞补肝,肝血充则目得所养。
功效主治核心功效:滋补肝肾,清热明目。
适应症:
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:视物昏花、目涩干痛、飞蚊症。
风热上扰目窍:目赤肿痛、翳障初起(如早期白内障)。
慢性眼病辅助调理:老年性黄斑变性、青光眼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。
经典理论依据《黄帝内经》:“肝开窍于目”“肾藏精,精血同源”,肝肾亏虚则目失所养。
《银海精微》:“内障之病,皆因肝肾两虚”,治宜补肝肾、清虚热。
《本草纲目》:
白蒺藜“治风明目”;
地骨皮“泻肾火,降肺中伏火”。
使用注意辨证要点:适用于舌红少苔、脉细数之阴虚火旺证;肾阳虚(畏寒肢冷、舌淡胖)忌用。
禁忌:外感风热实火(急性结膜炎等)不宜单独使用。
现代应用:可配合西药降眼压、营养神经药物,用于慢性眼病调理。
此方融补、清、散于一体,契合中医“补不足,损有余”之旨,临床需据证加减,如血虚加当归、白芍,眼压高加夏枯草、车前子等。
补肾地黄丸的原文引用与历代方论结合历代文献对“补肾地黄丸”的记载,现整理相关原文及方论如下:
一、原文引用1. 《活幼心书》补肾地黄丸组成:干山药、山茱萸、熟干地黄各15克,鹿茸、川牛膝各12克,牡丹根皮、白茯苓各9克,泽泻6克。主治:禀赋不足,肾气虚弱,小儿囟门不合、五迟(语迟、行迟、齿迟等)。
2. 《丹溪心法附余》补肾地黄丸组成:生地黄半斤,黄柏、白茯苓、熟地黄、天门冬、麦门冬、甘菊花等。主治:降心火,益肾水,除骨蒸,壮筋骨,明眼目,主消渴。
3. 《保命歌括》补肾地黄丸组成: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巴戟天、肉苁蓉、杜仲等。主治:男女肾虚不育、小儿胎禀怯弱。
4. 《眼科百问》补肾地黄丸组成:六味地黄丸加薄荷、天冬、苦茗(茶叶)、地骨皮、枸杞子、白蒺藜。功用:滋阴泻火明目,主治相火大动而致五心烦热而目昏,脉沉大无力。
二、历代方论1. 经典理论依据《黄帝内经》:“肝开窍于目”“肾藏精,精血同源”,肾精不足则肝血亏虚,目失濡养,发为视物昏花、目涩。
《银海精微》:“内障之病,皆因肝肾两虚”,治宜补肝肾、清虚热,辅以明目退翳。
2. 六味地黄丸的衍生与变通钱乙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六味地黄丸以“三补三泻”为基,滋阴补肾,后世医家依病症加减化裁,衍生出知柏地黄丸、杞菊地黄丸等。
《丹溪心法附余》:补肾地黄丸加天冬、麦冬、菊花等,旨在“降心火,益肾水”,兼顾明目,用于消渴伴目疾者。
《审视瑶函》明目地黄丸:以六味地黄丸加枸杞、菊花、当归等,强调“滋肾养肝明目”,治肝肾阴虚型视物模糊。
3. 眼科用药配伍特色轻清上行与补益结合:如薄荷、苦茗(茶叶)辛凉上行,引药入目;枸杞、白蒺藜补肝益肾,退翳明目,契合“目为清窍,需轻清之品以达病所”之理。
清虚热与填精并重:地骨皮、天冬清降虚火,熟地黄、山茱萸填补肾精,防虚火上炎灼目。
三、综合评述组方源流:所述方剂属六味地黄丸的衍化方,结合《丹溪心法附余》的“降火明目”与《审视瑶函》的“补肝益肾”思路,加薄荷、白蒺藜等风药,体现“补中有散”的特色。
历代医家观点:
李东垣:主张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,方中山药、茯苓健脾渗湿,防滋腻碍胃。
张景岳:强调“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”,方中枸杞、地骨皮兼顾阴阳平衡。
临床应用对比:
《活幼心书》版侧重小儿先天不足;
所述方侧重成人肝肾阴虚型眼疾,与九子地黄丸(治白内障、飞蚊症)功效相近。
四、总结所述“补肾地黄丸”虽未见于经典原文,但其组方逻辑符合中医“补肾明目”的传统治法,可视为六味地黄丸的合理变通。历代医家对地黄丸类方的化裁,均以“辨证加减”为核心,兼顾标本同治,值得临床借鉴。具体应用时需结合患者体质,参考《银海精微》《审视瑶函》等眼科专论,优化配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