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问:“我明明不熬夜、不抽烟、不喝酒,肾怎么还是不好?”或者你也听说过“多喝水就能养肾”,结果却越喝越浮肿?很多人都在肾脏健康这条路上,走了不少弯路。肾脏,作为沉默的器官,一旦受损往往无声无息,等到症状显现,已是“疾病缠身”。
吴阶平院士,作为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之一,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肾病到了晚期,哪怕神仙来也难救。”他在研究肾病50年的基础上,坦言:有5样东西,最好一口不沾。为什么?因为这些看似“无害”的日常习惯,正是毁肾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,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,更是调节内分泌、维持血压、平衡电解质的关键“实验室”。一旦这个“实验室”运转失灵,代谢垃圾堆积,血压失控,甚至会危及生命。
先从一个真实病例说起。46岁的李先生,是一家外企高管,工作压力大、应酬频繁。三个月前开始出现蛋白尿、水肿,但他以为是“劳累过度”。等到实在撑不住检查后,已经是慢性肾功能不全。医生一问,饮食中重口味、高蛋白、甜饮料样样不少。看似日常,实则致命。
高盐食物是肾脏的大敌。钠离子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,增加肾脏负担,诱发高血压,进一步损害肾小球。我国居民日均盐摄入量在10克左右,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不超过5克。你吃的每一口咸菜、酱油、辣条,可能都在加速肾小球硬化。
含磷添加剂广泛存在于火腿肠、速冻水饺、奶茶粉中。过量摄入无机磷,会引发血磷升高,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,最终出现钙磷代谢紊乱,加速肾功能衰竭。与天然食物中的有机磷不同,添加剂里的磷吸收率高达90%,堪称“隐形毒药”。
止痛药的滥用是许多慢性肾病患者的“罪魁祸首”。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(NSAIDs),长期使用会抑制肾血流,损害肾小管功能。很多人腰酸背痛就吃两颗,殊不知这等于给肾脏“下毒”。
高糖饮料和加工食品中的果葡糖浆,不仅引发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,更会导致糖尿病肾病。数据显示,糖尿病是我国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。长期高血糖状态下,肾小球基底膜增厚,滤过功能下降,直至不可逆损伤。
暴饮暴食、高蛋白饮食也是现代人毁肾的“时尚方式”。健身人士常摄入大量蛋白粉、红肉、海鲜,导致代谢废物增加,肾脏不堪重负。尤其是高尿酸血症,极易诱发痛风性肾病,形成尿酸结晶,堵塞肾小管。
肾脏的损伤往往是“连续剧”,而非“事故现场”。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,到肌酐升高,再到尿毒症,可能跨越数年。很多患者在得知病情时,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期。早期慢性肾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、尿泡多、夜尿增多,极易被忽视。
中医讲“肾为先天之本”,强调肾主藏精、主骨生髓、开窍于耳。肾虚不仅影响泌尿,更波及生殖、骨骼、免疫系统。现代研究也佐证,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、醛固酮,参与人体多项代谢调节。肾虚并非虚构,而是可以量化的生理失衡。
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,很多患者在饮食上存在“以为健康”的误区。比如认为“黑芝麻补肾”,于是每天一大把;“多喝豆浆有营养”,结果高钾血症住进ICU。任何食补、药补都需因人而异,过犹不及。
日常预防肾病,关键在于“管住嘴、迈开腿”。限制高盐、高磷、高糖、高蛋白摄入,适量运动,控制体重,避免久坐。对于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尿酸人群,应定期进行尿常规、血肌酐、肾小球滤过率(eGFR)检测,实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不建议随意食用市售的“补肾类”保健品。很多产品含有激素类成分,长期使用反而抑制肾上腺功能,形成“假性健康”。真正的养肾,是细水长流、科学规范的生活习惯,而非速效偏方。
睡眠与养肾也高度相关。中医有“子时养肾”的说法,现代科学表明,夜间是肾血流量与滤过率的恢复高峰。长期熬夜,会打乱激素节律,诱发内分泌紊乱,进而损害肾功能。
肾脏就像一台精密的净水器,一旦滤芯受损,修复极其困难。很多人以为“肾病治不好就换肾”,但器官移植并非人人适用,等待时间长、排异风险高、费用昂贵。预防,是最经济、最有效的“治肾之道”。
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:为什么不抽烟不喝酒,肾还是不好?答案或许就在你每天吃的一口咸鱼、喝的一瓶奶茶、吞的一粒止痛药。
吴阶平院士的忠告,绝非危言耸听,而是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。他曾说:“很多肾病,起于不经意的一顿饭,毁于一次疏忽的检测。”愿我们每一个人,都能从今天开始,做出改变。
保护肾脏,从“远离这5样东西”开始。它们分别是:高盐、高磷添加剂、止痛药、高糖饮料、暴饮暴食。你的每一次选择,都是在为肾脏“投票”。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,欢迎点赞、收藏、转发给你关心的人。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关于肾脏健康的疑问或经验,一起守护我们的“沉默战士”——肾脏。
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,仅用于健康科普,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,若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参考文献:
[1]李春红,马琼,刘勇.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[J].中华高血压杂志,2024,32(4):350-354.
[2]中国营养学会.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2.
[3]王志强,孙建军,陈勇.非甾体抗炎药对肾脏的损伤机制与防护策略研究进展[J].中国药理学通报,2023,39(3):378-383.
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